你有「囤課癖」嗎?當學習成為一種「囤積」:買好買滿卻遲遲未開課的數位焦慮

作者: 推課小編 • 發布日期: 2025-05-14 • 分類: learning

正在前往文章頁面,請稍候...

如果沒有自動跳轉,請點此前往文章

你有「囤課癖」嗎?當學習成為一種「囤積」:買好買滿卻遲遲未開課的數位焦慮

「打開線上課程平台的個人頁面,一排排『待上架』、『進行中(0%)』的課程列表,比追劇清單還要長,但真正點開來學習的次數卻屈指可數。然而,當下一波課程促銷來襲,手指卻又不爭氣地滑向了『立即購買』...」如果你看到這段描述時,心臟不爭氣地漏跳一拍,那麼恭喜(?)你,很可能也是「囤課癖」的「患者」之一。

這個近年來在網路上熱度持續不墜的詞彙——「囤課癖」,精準地描繪了一群熱衷於購買線上課程,卻鮮少真正開始學習的族群。他們的數位足跡遍布各大線上學習平台,購物車裡清一色是來自各領域名師、標榜能提升職場技能或拓展興趣的課程。原意是為了自我成長、投資大腦,最終卻讓這些數位資產塵封在帳號裡,淪為另一種形式的「數位垃圾」。

為何我們會「囤課」?

為什麼會產生「囤課癖」呢?深究其心理,可以發現幾個普遍的原因。首先,「限時優惠」絕對是點燃購買慾的強力催化劑。平台或講師祭出的早鳥價、限時折扣,往往讓人產生「現在不買,以後就貴了」、「買到賺到」的錯覺,即便當下沒有迫切需求,也會因為擔心錯過低價而衝動下單。

其次,現代人普遍對「知識焦慮」感到不安。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,總覺得自己懂得不夠多、技能樹點得不夠廣。線上課程以其便利性、彈性化的學習模式出現,彷彿是解決焦慮的萬靈丹。購買課程,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一種「心理補償」,讓人感覺自己正在為提升競爭力而努力,即便只是停留在「擁有」而非「學習」階段。

在各大社群平台、論壇(如PTT、Dcard)上,關於「囤課癖」的討論串總是能引發廣大迴響。許多網友心有戚戚焉地分享自己的「囤課戰績」,有人自嘲買的課多到下輩子都看不完,有人戲稱自己的收藏量已經可以開一間「線上圖書館」。

他們分享著相似的購買理由:看到有興趣的領域、講師名氣大、課程評價好、或是純粹覺得「好像會用到」。但接踵而來的,往往是「買了之後就放到忘記」、「工作太忙沒時間看」、「打開來發現跟想像不一樣」等藉口,讓課程一再被束之高閣。

這種「買了就是學了」的錯覺,以及將購買行為等同於實際行動的心態,是囤課癖的核心。我們藉由購買課程獲得立即性的滿足感,感覺自己正在進步,但這種滿足感卻往往取代了真正需要付出的學習努力和時間。結果就是錢包瘦了,知識量卻沒有顯著提升,反而可能帶來一種無形的壓力——看著一堆未完成的課程,反而增加焦慮感。

如何擺脫「囤課癖」?

然而,認識到自己有「囤課癖」是改變的第一步。不少曾深陷其中的網友也開始分享如何「解套」。最實際的建議包括:購買前停看聽,確認自己是否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足夠的時間;審慎評估課程內容是否真正符合需求,而非被行銷話術或明星講師光環吸引;建立學習計畫,為已購買的課程安排固定的學習時段,將「看課」視為重要的待辦事項;或是嘗試「先試聽再購買」,降低衝動購物的風險。

「囤課癖」或許是數位時代下,知識獲取過於便利與現代人普遍焦慮感的結合體。下次當你在線上課程平台看到令人心動的優惠時,不妨先問問自己:我真的需要這堂課嗎?我確定我會排出時間學習它嗎?或許,少買一堂束之高閣的課程,把時間和精力花在消化已經擁有的知識上,才是真正有效的自我投資。